• 首页
  • 法治
  • 民声
  • 民意
  • 生活
  • 城乡
  • 环保
  • 社会
  • 教育
  • 聚焦
  • 万象
  • 奇闻
  • 培训
  • 职场
  • 各地
  • 论坛
  • 军事
  • 环球
  • 台海
  • 食品
  • 汽车
  • 科技
  • 图片
  • 健康
  • 旅游
  • 财经
  • 房产
  • 文化
  • 视频
  • 感动瞬间
  • 社会焦点

民生

  • 数百家媒体聚焦小宇泽交通事故案 ——法律专家呼吁急需突破案件执行难瓶颈
  • 品质赢天下.唐昱筑万家
  • 安徽涡阳县中医院.“中国镇痛周举办“义诊活动
  •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干好这件头等大事
  • 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政策再延长!
  • 扛稳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责任 为稳经济大盘稳物价提供坚实支撑

生活

  • 第二届时代英杰影像艺术节在京举行
  • 李笑天丨“时代英杰影像艺术展” 标志创意札记
  • 首届时代英杰肖像摄影艺术节在京举行——镜头下的白领精英形象纪录花絮
  • 法治民声网祝大家腊八节合家团圆 幸福快乐!
  • 第十一期时代英杰企业家商务俱乐部在京举行 ​
  • 端午20多种不同叫法你知道几种?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

罗兰贝格时帅:新开放格局的构建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日期:2018-11-01 16:08:24 
分享:

11月1日,2018智电汽车投资者大会在武进高新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汽车领域专家、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围绕“破旧局、立新路”的主题展开讨论,探寻汽车产业转型之路,挖掘投资价值与合作机会。

以下是罗兰贝格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执行总监时帅的演讲全文:

时帅:尊敬的刘局长、梁市长、各位业界的同行,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希望从站在第三方独立的咨询公司角度给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经过浓缩跟提炼出来的,在现在这个特殊一个时代,未来整个汽车产业的格局和未来的产业趋势变化。

我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和分享两个趋势,第一个,未来的格局,我们站的这个视角更多不是从传统的车的视角,更多从出行的视角分享一下未来整个市场的格局是什么样子的。第二个,我们看一下在整个大格局下,未来整个汽车产业的趋势是什么,我这里今天想着重强调三点,第一个是市场趋势,包括我们的量,还能走多久?第二个是技术的趋势,自动驾驶、全新的电子架构、智能化的趋势。第三个是竞合,我们在座的很多领导都是汽车行业,尤其是跨界互联网等全新行业的领军人物。所以也希望从A和B这两个部分跟大家分享一下简单的想法。

我们看到,100多年来的汽车发展史走到今天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我们这边所谓的1.0到3.0的这三个阶段,我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我这边主要想聊一下汽车4.0到底什么概念,全球汽车产量走到2020年、2030年之间,马上面临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时代,未来的销量是难以预测的,不管是罗兰贝格、还是业内比较权威的预测公司,都无法预测2030年以后汽车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我们用阴影来表示。有四件事情是不确定当中的确定,我们的行业将被重新定义,而且定义的主要是软件,而不是硬件。二是整个行业被重构的视角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从原来说的工程视角、车企的视角、产能的视角会逐步转换成需求方面的视角,移动的出行,自动驾驶的出现、共享出行的出现、智能出行的出现,我们解决时代什么样的根本性话题。三是技术的革新是引领行业变革,我相信这一点在1.0到3.0阶段同样是适用的,不管发动机的升级还是自动驾驶的出现都是符合这一规律。四是价值链是必须被重构的,我们看到很多玩家进场,很多老玩家在转型,这里面有一些全新的趋势。

谈到第一点,罗兰贝格站的视角,我们尝试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未来汽车的格局是什么样子的,我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下一个时代汽车需要解决根本时代性的问题是什么?经过了比较详细跟深入的研究之后,我们得出了一个看似不需要被怀疑的一个结论,那就是未来绝对的效率跟安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依然是下一个时代需要解决的问题,汽车作为运货的一个载体,从A点到B点,这个过程中效率、安全和成本依然没有被解决。所以我们认为其实汽车这个产品跟手机不一样,它依然活在第一个大的迭代周期内,这个迭代周期已经存在了100年可能后面还存在一二十年,跟手机是完全不一样的,手机存在安全,现在有信息安全,跟人的生命安全比起来微不足道,也不存在效率,车必须从路上去跑,绝对的安全跟效率是我们下一个时代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举个例子,我们从几十年前开始看到了在物理层面的效率提升跟安全提升,最高车速的发展,在主动安全上,奔驰发明的安全车身,博世发明的电子车身稳定,沃尔沃发明的安全气囊,保证人在车里面不会死,但依然会撞车,事故率跟死亡率的开口会越来越大,人的生命得到了保障,但是车的事故依然会发生,中间这里面最大的因素是驾驶员的操作失误,这是安全。我分享一组数字,70年代到80年代这一二十年,全世界平均一个人在车上的时间是20分钟,今天这个数字是50分钟,也就是说,除了生产活动、创造价值时间增多之外,大部分时间交给了交通拥堵,这个效率不光指从A点到B点,还指A点到B点能不能提升工作效率,这是智能网联提出根本性的原因。除了需求端,在供给端也会发生变化,丰田的精益生产六七十年到现在不断变化,包括特斯拉提出OTA的技术,特斯拉在这个领域已经迈出了创新的步伐。大家可以看到,未来在中短期二三十年内甚至五十年内,我们依然需要借力更加安全、更加高效核心的汽车相关和移动出行相关的技术,来解决出行问题。

我们把刚才的问题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九个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可以用不同的解决方式来解决它,这些解决方式总结一下,无非共享出行、无人驾驶、智能网联和新能源四大方面,不管是共享出行的司机数量还是自动驾驶在路上测试车的数量,智能网联的渗透率还是新能源,尤其在中国的产能跟销量,全部都是指数级增长。我们认为发展成无人驾驶的出租车的形态,这个形态会比较深远地影响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汽车行业的格局。这里面的无人驾驶出租车的优势不详述了,总而言之,代替了司机之后,安全得到了保障,当然要借助智能交通的协助,安全得到了保障,成本得到了下降,效率得到了提升,尤其我们发现推动这一技术,滴滴移动出行企业,在背后推波助澜,他们的贡献不可小觑的。整个TCU和成本下降是可期。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尝试把整个未来行业架构进行重塑,这里我提出一个观点,我们认为未来从服务的视角来看,现在大家都在转型,从车企变成服务类型的企业,我在想,未来整个服务的大架构里面的核心是什么?它一定是分层的,我们认为的核心是自动驾驶或者说可以把自动驾驶当成一类服务,这个服务在现在是一个司机帮你开车,在未来是一个软件帮你开车,你可以为这个软件帮你从A点开到B点去付费,这个软件可以用于物、无人驾驶出租车和进行销售。所以我们认为,未来的服务核心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带来出行的服务,带来物流的服务,自动驾驶也需要交通方面的辅助,比如V2X智能网联,现在已经存在或者未来有进一步革命性的IVI技术,再往后需要载体,那就是整车制造,整车制造也有全新的领域,也有不断迭代的。比如说三电现在已经有了,自动驾驶远不成熟,全新的整车架构,从ECU到DCU电子架构,也是值得大家讨论的事情,以及还有后市场,未来整个行业的玩家有不同的情景出现。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家不怎么关注的一个领域叫做多式联运,像滴滴这样的企业面临很大的瓶颈,由于数据的打不通,导致我在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转换效应,依然无法提升,这是多式联运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像滴滴这样的企业、大众宝马这样的企业,未来有可能会殊途同归,车可能会作为一个载体,但核心的技术是自动驾驶,是移动出行,这一类的企业未来会变成一类企业叫做科技公司,科技公司一方面会掌握核心的技术,自动驾驶,另一方面也会拥有车辆,当然车辆的调配跟车队的管理由其他的市场类玩家,专门的车队运营玩家跟政府运营。所以未来这个产业格局当中存在一定的确定性。

第二个,格局这个事情是区域化的,我相信大家现在也会越来越明确一件事情,自动驾驶这么一个大的风潮一定是区域不同的,有趣的一件事情,现在中国的汽车按新车销量来看占有率第一的是大众,你会发现大众在全球的自动驾驶步伐是落后的,落后于通用,我们看到大众想花120亿欧元投资(英文)10%的股权,已经被提上日程,120亿欧相当于大众一年的百分之七八十的体量,要不要花那么多钱去投资一家科技公司,这涉及到后面一个问题,自动驾驶未来会被谁现世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在整个颠覆性指数和罗兰贝格在这边每个季度都有持续的更新。就最新的一期评价来看,中国是领先于全世界其他区域的,尤其是在共享出行、数字网联跟新能源方面,在自动驾驶方面,中国在商用车方面的特定场景中的算法比较领先的。

在大的格局下,未来整个产业趋势是什么样的?分别说市场、技术、竞合。我们摆了几个预测数字,仅供参考,这里面有几点需要强调,第一点,乘用车在中国新车销量有可能到2025年,2030年整个新车销量可能会下降,主要原因基本来自于市场需求的饱和以及共享出行的提升。第二点,我们有不同的保守、乐观跟基础的预测,2030年的时候,我们会期待着无人出租车大概有100万的体量,其他的大头依然是私家车,而且是汽油车,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车企和TR1的供应商稳如泰山,他们有自己一套战略在支撑的,有500万共享出行的车辆,大部分是新能源车。在这个大的趋势下,首先谈一下技术方面,第一个是自动驾驶,我简单提炼一下自动驾驶未来瓶颈和趋势在哪儿?第一个瓶颈,在硬件方面,自动驾驶的硬件技术只是时间问题,关键是像激光雷达这样的核心传感硬件如何符合车规级的使用跟安全标准,这是目前来看是大家遇到比较重要的问题,像激光雷达企业面临的问题不知道你博世、大众对我激光雷达这个产品装车的时候需要什么样的参数跟安全等级的要求,我是不懂的,因为我原来没有做过车,包括芯片也是这样的。现在像百度在测试这个车,上面用的激光雷达,两三个月就会换,成本是比较高的,还没有到商业化的年份。

第二个是软件,软件方面,识别跟决策是软件算法的两个大头,识别算法基本依赖于算法训练跟算法库的建立,这里边大量的机会存在在云服务,像中国跟世界领先的ICT企业,他们现在就把他们云服务,亚马逊的AWS、华为云、阿里云,从传统的手机通讯这样的产业慢慢的转移到汽车产业,尤其自动驾驶,我们预计2030年的时候跟自动驾驶相关的云服务,IaaS、PaaS云服务占到30%到40%。

当然还有政策,政策现在的瓶颈在于各个区域、各个国家跟各个城市的政策都不尽相同,美国的政策走在全世界最前列的,即便如此,美国的政策现在也卡在很多决策方面,尤其在伦理方面的细则,美国的三大汽车厂都曾经跟政府一起去探讨参与过自动驾驶相关的政策应该如何去界定,自动驾驶做出一项选择的时候,应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比如说,我左边是一个婴儿,右边是一个墙,我到底应该向左转还是向右转,向右转撞墙了,向左转撞到婴儿了,像这样的企业单独站出来说,我提出来这一套自动驾驶套件,所有的法律责任我承担,否则这个问题无法商业化的。自动化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一定按照场景来实现的,分年份实现的,自动驾驶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一个问题自动驾驶放在没有人的地方,是不是有必要?总结来说,不管是中国还是全球,在自动驾驶商用车先于乘用车,成本的压力比较大,港口运输、干线道路的运输都是值得最先讨论这个事件的,这是像中国和美国这样的企业。乘用车最先实现的场景像ABP,就路况来定,不管怎么样,区域跟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

自动驾驶跟智能网联对汽车提出了非常高的、新的要求,最核心的要求是算力,指数级的增长,如何去在保证算力安全、可靠,加上一定的冗余、软硬件结耦的趋势下,像宝马、博世已经走在全世界间列了,他们已经进入域的架构了,大部分传统车企还在ECU、DCU之间的架构。未来我们预计到2025年或者到2030年之后,汽车的整个架构会发展到整合多个域中央计算平台,英伟达的测试产品中央计算平台,华为最近跟奥迪一起去联合推出了计算平台,都是冲着多个芯片中央计算平台,这样主机厂跟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未来会以软件为主导,而非硬件为主导,硬软件打包起来,这个时代就会过去,主机厂未来会采用通用型硬件和通用型软件,自己写一些定制化的软件、造一些定制化的硬件,也就是我们说的更多的按图生产,而不是按功能生产,未来我把图纸画好,你帮我造出来,对供应商来说,溢价空间比小了,这是刚才说的全新的电子架构方面大的趋势。现在来看,全球主要的主机厂,还没有到完全形态, 基于这个形态跟DCU之间的一个形态,像大众、宝马这样的企业分别计划在2020年进行实现。有了全新的电子架构之后,我们还问一个问题,尤其新能源车,问题在于怎样造一辆能源车赚钱,一个是电池方面,第二是汽车研发流程、成本会压缩,当定制化车辆在未来成为可能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有三种不同的定制化可能性,第一种是以主机厂主导的定制化,这个成本下降的幅度是不大的,最极端的一种定制化是以创新型的企业,像美国专门做微型电动车的企业,把整个架构跟车身、里面电子系统进行全新的定义,这样的趋势下,我们预计这个成本从现在3.8万美元降到未来的1.9万美元,这是小车为例,大车成本会更高。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刚才谈到的趋势总结一下,现在或者未来在整个汽车行业里面的参与者就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把未来的参与者分成了七类,第一类全能的技术引领者,博世,博世为什么现在一点都不慌,是因为但凡有新的技术创新都要经过博世集成,这个标准不是赖以生存的最核心的看家本领,博世现在做地图,也想做芯片,都是冲着标准去的,不是冲着纯产品去的。第二类是细分领域的技术专家,像英特尔、三星,都是点状式的发展进行未来战略。第三类是孤注一掷者,800亿来自于运人的自动驾驶无人出租车的服务,只有70亿来自于纯的卖套件。传统的车企,都在前列的是通用和宝马这样的企业,还有创新车型,像未来和美国特斯拉,虽然我们认为这个特斯拉在世界上不会再有第二个特斯拉了,因为它的特殊性和时间点踩的非常好,整车研发制造、OTA在某些领域走在了前列,值得肯定的一件事情。最后两类,一类是高维度集成者,就像滴滴、优步这样的企业,滴滴跟麦格纳、TSA这样的企业谈定制车辆,优步也在跟Waymo有相爱相杀的故事,最后一类华为、中兴这样的后台搭建者,这里面包括了通信协议、通讯基站和充电桩,充电桩不赚钱,潜在的运营收入和广告衍生的收入值得期待,有百亿级的空间。

在这个趋势下,未来整个市场参与者的格局,从新能源角度来讲,我们认为现在中国肯定是在世界遥遥领先的,50%以上的新能源车来自于中国,但是未来的合资品牌新能源车进一步的上升,我们预计合资企业凭借着非常完善的三技术和混动里面发动机技术,他们2020年达到45%左右,新车销量的空间。第二,有很多的创新车企现在介入,我们认为上百家的车企,预计未来只会存活不到十家,这么多的这企一定会进入淘汰期,现在已经基本开始淘汰期了,政策在缩紧,这些车能不能按时交付、批量交付,能不能在交付后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跟销量的提升是一个值得去探讨和期待的问题。

第三,非常有趣的现象,这个事情没有一个答案,我们在想未来自动驾驶跟整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景?如果我们把整车集成壁垒跟自动驾驶的渗透率交叉起来来看,你会发现未来自动驾驶可能会出现四种场景,第一种场景,Waymo类企业领先于OEM将自动驾驶落地,白牌Waymo时代到来了,像一些车企不管是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车企都会去购买Waymo相关的算法和Waymo相关的套件,前提是要本地化,谷歌地图进不来。第二个场景,我们认为有可能自动驾驶不会使整车集成壁垒更低,反而使集成壁垒更高,混动技术并没有使集成壁垒更低,反而更高了,像丰田这种混动技术含量极高的。也就是说有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和车队,大众、宝马都有自己的,这样的前提下,Waymo估值只值70亿,前景一、情景二可能性最大的。第三个情景,当情景一实现的时候,有小部分OEM将自动驾驶内化,大部分OEM实现基本某一种标准化的自动驾驶,基础算法的基础上进行定制化,手机苹果有大部分的出机量来自于安卓,自动驾驶也有可能出现类似于苹果+安卓的商业模式主线。最后一个情景,比较极端,我认为可能性不大,在这个情景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整车门槛降低,现在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技术会使整车的集成门槛进一步降低,比如说是不是4D打印、工业4.0相关的柔性制造,这是不好说的,一旦这个门槛被进一步降低的时候,有可能我们所谓的代工模式或者打印机模式就会实现,这是大家在座的车企或者整个汽车行业领域在可能性最小的一个问题。不管怎么样,我们认为有两点是不容置疑的,第一点,自动驾驶这一项技术一定会逐年、逐场景、逐区域的进行落地。第二点,未来以自动驾驶为核心的出行服务跟整车厂进行深度的合作跟合资。

版权所有:法治民声网  投稿热线;18310192369 网址:www.chinafanfuyuqing.com

备案号:京ICP备20026130号-1指导单位:北京天道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