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5日讯,著名诗人余光中昨天因病在高雄医院去世,享年89岁。余光中的诗歌如《乡愁》《白玉苦瓜》等在两岸传播甚广,不少人皆能诵读。昨天当余光中去世的消息传出,许多诗友十分伤痛,纷纷在网上表达了悼念之情。
近日,余光中身体感觉不适入院检查。原先大家只以为是天气多变、气温偏低引发的。医院检查后决定住院静养,没想到疑似有些小中风,肺部感染,转进加护病房。旅居海外的女儿们赶回台湾守候。不幸的是,一代文坛大师隔天离开了人世。
余光中祖籍福建省永春县,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大学就读期间,余光中就开始在文学刊物上投稿诗作,还没毕业就出版了首部诗集《舟子的悲歌》。梁实秋曾称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1953年10月,余光中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他的文学风格悠远、辽阔、深沉,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等等。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深刻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并被选入两岸的中学语文课本中。他的许多诗篇被杨弦、李泰祥、罗大佑等音乐人谱成歌曲,成为流行歌的经典。散文作品则有《我的四个假想敌》《听听那冷雨》,翻译方面则以《梵高传》最为知名。
1992年,余光中首次应邀回大陆。“40多年过去,故乡变了。文化的乡愁是永远解不了。”他说。20余年来,余光中回大陆60余次,到了山东、湖南、湖北等很多“小时候都没去过的地方”,写了许多关于返乡的诗。他被聘为20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任北京大学与澳门大学驻校作家。
据媒体报道,余光中人生最后一年仍坚持读诗看书,笔耕不辍。他曾表示:“再给我5年,到95岁,我要订一个五年的工作计划。”他也依然关注着大陆的动态,他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非常迷大陆电视剧《琅琊榜》,朋友帮他买了整套光盘,他已经看了四五遍。
余光中去世的消息传来,《朗读者》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余光中生前最后的电视影像,即余光中今年5月2日为《朗读者》录制朗诵诗《民歌》。
董卿这样回忆录制经历:“当看到余老先生颤巍着写下‘谨以《民歌》一诗献给中华民族:我的同胞’的时候,当听到他读出第一句‘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流下泪来。这两个画面,在之后日子里经常在我的脑海里闪现,这种深邃入骨的苍凉与顽强,对汉魂唐魄的自豪与眷恋,令人动容。余老先生曾经说过自己像蒲公英,而此刻他随风而逝,终于回家。”
版权所有:法治民声网 投稿热线;18310192369 网址:www.chinafanfuyuqing.com
备案号:京ICP备20026130号-1指导单位:北京天道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