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法治
  • 民声
  • 民意
  • 生活
  • 城乡
  • 环保
  • 社会
  • 教育
  • 聚焦
  • 万象
  • 奇闻
  • 培训
  • 职场
  • 各地
  • 论坛
  • 军事
  • 环球
  • 台海
  • 食品
  • 汽车
  • 科技
  • 图片
  • 健康
  • 旅游
  • 财经
  • 房产
  • 文化
  • 视频
  • 感动瞬间
  • 社会焦点

民生

  • 数百家媒体聚焦小宇泽交通事故案 ——法律专家呼吁急需突破案件执行难瓶颈
  • 品质赢天下.唐昱筑万家
  • 安徽涡阳县中医院.“中国镇痛周举办“义诊活动
  •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干好这件头等大事
  • 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政策再延长!
  • 扛稳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责任 为稳经济大盘稳物价提供坚实支撑

生活

  • 第二届时代英杰影像艺术节在京举行
  • 李笑天丨“时代英杰影像艺术展” 标志创意札记
  • 首届时代英杰肖像摄影艺术节在京举行——镜头下的白领精英形象纪录花絮
  • 法治民声网祝大家腊八节合家团圆 幸福快乐!
  • 第十一期时代英杰企业家商务俱乐部在京举行 ​
  • 端午20多种不同叫法你知道几种?
当前位置: 首页 > 万象

妙笔别开生面 万象融于尺幅——著名画家项维仁的连环画情缘

日期:2017-11-20 15:08:03 
分享:

说起小人书、连环画,许多人不会遗忘那些比手掌大不了多少,却蕴含着美学与智慧的“精神图画”,它曾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不仅是青少年的重要课外读物,也是成年人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中国连环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等,又随着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连环画的形式由画像石、壁画向写本、图书转移,逐渐成型。特别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著名画家倾心连环画创作,用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可以说“图画本身比文字更有力量”。 
在青岛,前辈艺术家中房绍青、窦世魁、项维仁等都奉献了众多精美传神的连环画作品,充实了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本期开始,《闲趣周刊》陆续推出专题报道,“赏连环画艺,讲中国故事”,带大家重温连环画的魅力。 
妙笔别开生面,万象融于尺幅 
——著名画家项维仁的连环画情缘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学义 
放眼青岛乃至全国,对于喜欢连环画的人来说,项维仁可谓大名鼎鼎。 

他所画的《西游记》《红楼梦》《说唐》《聊斋志异》等名著中的人物深入人心,点缀了无数人的童年世界。而他的工笔重彩仕女画也是中国美术界一个独特存在。那些温婉明丽的女子,传承古典美之神髓,又融入现代元素,风格鲜明,独树一帜。 
他耕耘画坛半个世纪,一片痴心,一腔热血。他执着于用一支笔让英雄美人穿越重重史册而来,讲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煤油灯下画,头发常被烧 
项维仁生于1947年,他心中那颗画画的种子,主要来自于他的母亲。 

母亲自幼便受到很好的教育,有绘画功底。他小时候把家中白墙上都画满了画,不仅没被责怪,反受鼓励。项维仁爱看连环画,看过《西游记》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后,自己也上手画。因不知道连环画是先在16开纸上画好,然后缩印成64开的,他直接在64开纸上画。巴掌大小的纸,勾线、上色,画起来真难。但他点着煤油灯,一夜画出了8幅。那时他家住沧口牛毛山(今属李沧区),没有电灯,晚上在煤油灯下画,经常画得入迷,头发被烧了好几回。 

小学美术老师吴国福,一直指导他画画。到五年级,吴老师就编故事,分段落,让他试着自己画——连环画创作竟由此开启。后来,他的画被吴老师推荐到区里、市里参加美展,很多人看了说:这怎么可能是小学生画的? 
“我非常感谢吴老师。”项维仁说,1964年,吴老师下乡前把一些藏书送给了他,其中就有著名画家刘继卣和华三川等名家创作的连环画。这些书他至今仍然珍藏着。 

项维仁初中上的是31中,在那里,他遇到了另一位美术老师——朱兴年。31中有初中也有高中,设有一个美术组,项维仁刚上初一就当上了美术组组长。朱老师美术科班出身,“见我是‘野路子’,说你不能这样画下去了,必须有专业基础才行。”从此,项维仁开始跟着朱老师学素描、水粉、水彩、油画、木刻……还摸索尝试了泥塑。 
对连环画的热爱一如既往。午休时,项维仁从学校走到沧口广场,去那里的租书摊看连环画。母亲每天给他5分钱买咸菜,他都省下来看书了。但仍然不够,怎么办?有天,有个摊主拿着一本坏了封皮的连环画对项维仁说:“听说你会画画,给我画个封套吧。”项维仁当即画了一幅。摊主很高兴,从此他看书也再也没花一分钱。 
画《唐太宗》,求教相面先生 
1970年,项维仁就业,专职搞起宣传。 

1974年,项维仁和岛城另一位著名画家窦世魁合作出版了第一本连环画《怒捣大成殿》。此后,他的作品陆续见诸报刊。四年后,他调至工艺美术研究所,在那里,他刻过瓷,做过毛绒玩具,做过铝腐蚀版画,研究过刺绣,从事各种美术工艺品的研究制作。 
1976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约稿《唐太宗》。这本连环画的创作,给项维仁的艺术生涯带来了深远影响。创作连环画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项维仁就和窦世魁一同前往上海,那边保存的资料很齐全,他们就画成速写,抄下来,回青岛后再到图书馆继续补充。 

《唐太宗》的创作过程前后历时两年,这是项维仁耗时最长的一部作品,从起居、衣饰到建筑等都紧扣历史,人物造型也做了好几遍。他还尝试把很多现实人物的元素加进去。项维仁说:“我还专门去请教过一位相面先生,听他讲述不同人物性格与外貌之间的关系,然后从中总结规律,加入创作当中。” 
因为下足了功夫,《唐太宗》从正式创作到出版,画稿一点都没改。这一过程也让项维仁深刻地明白:“画连环画,画家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还是布景师、服装师……知识越丰富、想象力越丰富,画面就越丰富,越生动。” 

1980年,山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约项维仁画《唐赛儿》。唐赛儿是谁?她是明朝的一位奇女子,农民起义军首领,活动范围在今滨州、潍坊、青岛等地。次年,《唐赛儿》荣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二等奖。这是他拿到的第一个全国大奖。此后,各种奖项纷至沓来。 
项维仁坦承,当时画连环画主要是为了赚稿费。那时,他家境贫寒,兄妹四人,他是老大,每月工资不到30元,而连环画的稿费是每幅4元。他清楚记得,1979年结婚时,朋友凑份子每人两元。结完婚他去了趟上海,正赶上出版社发《唐太宗》的稿费,总共760元。“那真是一笔巨款啊!”正好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画工笔人物,情愿“自讨苦吃” 
画完《唐赛儿》,全国各大出版社的约稿越来越多,项维仁桌上是一摞摞的脚本。“我都是业余时间创作,白天照常工作,夜里才起稿。尤其是到了勾线上色时,要一气呵成,往往每天熬到凌晨两点后。” 

当时的连环画市场非常火爆,“比如我画的《红楼二尤》,印量应该有上千万册。”项维仁说。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出版社见利润可观,纷纷抢选题,求速成,炮制了大量简陋粗糙的“跑马书”。在项维仁看来,这种“跑马书”抛弃了中国连环画创作精心、描绘精良、构图精美、造型精确的优秀传统,并没有多少艺术价值。事实上,“跑马书”也带来了大量的同质化竞争,很快就让原本繁荣的连环画市场陷入恶性竞争中,这也成为后来连环画衰退的重要原因。 
这时,项维仁在进行新的探索。1987年,他创作了第一稿的工笔仕女画《李清照》。次年,《李清照》参加驻外使馆小型中国画展览。对他而言,这也是一个重要节点。“我觉得,中国古代仕女代表了真善美中的‘美’字。”项维仁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各种形式的笔会兴起,项维仁也裹挟其中。但他很快摆脱,专心工笔画。很多人说他,“你这把年纪了,还费心劳力地画工笔,不是自讨苦吃吗?” 
项维仁坦然一笑,他决心“自讨苦吃”,并随时间推移,笔下人物蔚为大观。他的工笔作品笔法精湛,造型准确,墨色明丽,气韵生动。尤其是工笔重彩仕女画,形成了独特的项式风格,引发广泛关注,成为画廊和收藏家所青睐的对象。不少专业出版社陆续约他出工笔和线描画册,至今已出版了18本。项夫人说,“他就是个画痴,除了画画什么都不感兴趣”,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他才知道扑克牌里的“大小王”是什么意思。 
当代工笔人物画大师潘絜兹偶然间看了项维仁的作品,颇受触动,挥笔写了一首诗,专门托人给他送来。诗曰:“顾陆张吴去已遥,丹青千载苦寂寥。项君妙笔开生面,为有传统继前朝。” 
近年来,连环画又重新兴起之势,还设立了专门的连环画基金。项维仁很高兴,他认为,连环画本身就是中国特色,也最适合讲中国故事,希望有更多优秀的画家投身进来,创造出优秀作品。 

版权所有:法治民声网  投稿热线;18310192369 网址:www.chinafanfuyuqing.com

备案号:京ICP备20026130号-1指导单位:北京天道律师事务所